问答题简要分析影响政府政策效果的因素。

题目
问答题
简要分析影响政府政策效果的因素。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宏观经济政策是政府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的基本手段,对应于不同的经济运行状况,基于政府的政策目标,政策实施的方向应该是相当明确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宏观经济政策就一定是有效的,也不意味着其政策目标就一定能够达到。事实上,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其效果究竟如何,也依赖于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
(1)宏观经济的运行是建立在微观经济主体行为之上的,因此宏观经济政策是否有效,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微观主体的反应。例如,当经济萧条时期,政策采取减税的措施来试图刺激消费,促使经济扩张,但如果居民并不把增加的收入用于消费,而是增加储蓄,那么政府的政策目标就无法实现。类似地,如果政府降低贴现率,但银行为了安全的原因并不愿意多放款,企业也不愿意增加投资,则这一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也就达不到预期效果。
(2)政府政策可能受到不同阶层和利益集团的限制,使得政策的实施受到阻碍。例如,在现实经济中,减税往往是受欢迎的,但增税却相当不易;削减转移支付可能受到普遍反对;减少政府购买(特别是军事开支)可能遇到垄断集团的反对等。
(3)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较易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例如,在大选之前,不管宏观经济形势如何,一般政府不会采取增税和减少转移支付的政策,政策的设计和实施就受到选民意愿的左右。
(4)财政政策的作用受“挤出效应”的影响。考虑到货币供求关系,当政府支出增加时,或税收减少时,货币需求会增加;在货币供给既定情况下,利率会上升,私人部门(厂商)的投资会受到抑制,产生政府支出挤走私人投资的现象,这就是“挤出效应”。挤出效应的大小关系到财政政策效果的大小。
(5)政府政策的实施一般存在一定的“时滞”,这是因为,经济政策从方案设计到讨论、批准和最后的实行,都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的长短取决于政府机构运作的效率。进一步,即使政府已经采取了某种行动,例如在公开市场上买入大量债券,但经济体系的反应也需要一个过程。一般时滞分为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内部时滞是指从决策到具体实施政策的时间距离,后者是从政策实施到产生效力的时间距离。政策的最终效应往往是通过经济的多次循环才能够实现的。宏观政策的滞后可能严重影响政策的效果,在极端情况下甚至加剧经济的波动。例如,在经济到达谷底的时候采取扩张性的政策,如果政策效果的时滞太长,而经济本身的复苏又比较快,那么,政策效果可能在经济已经复苏的时候才完全实现,这就可能造成下一阶段经济过热的结果。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