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国际政治格局的基本类型。

题目
问答题
国际政治格局的基本类型。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国际政治格局,是指国际舞台上的主要政治力量之间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结构状态。区分政治格局的不同类型,主要应当依据格局的内部结构和外在形态。内部结构,是指构成一定格局的政治力量的特征以及各种力量之间相互作用的内容与结构;外在形态,是指政治力量之间相互作用的组合形式与规模特征。据此,可以把国际政治格局区分为四种基本类型:
(1)一元格局,或称单极格局。
即某一个主要的大国或政治力量在国际政治中占据主导地位,在该国周围存在着一系列其他主权国家,但并不能够成为与之抗衡的政治力量,一国独霸世界。如自由资本主义初期的大英帝国和所谓的“不列颠统治下的和平”。
从历史上看,这实质上是一种不完全的、过渡性的格局状态,是资本主义刚刚形成时期的特定产物。这个时期,由于资本主义刚刚在局部地区出现,现代意义上的国际社会尚未形成,国际政治格局从无到有,才出现了资本主义发展最早的国家的独占地位。而且这种独霸,也只是在局部地域的独霸,并非世界霸权的建立。实际上,在国际关系的实践中,由于国际政治经济相互依赖的出现和发展,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脱离他国而存在和发展,也不可能完全凌驾于国际社会所有其他国家之上。
(2)两极格局。
即两个大国或两大集团之间的相互对立和相互制约,对整个国际事务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法国与反法同盟、一战期间的同盟国和协约国、二战期间的法西斯轴心国和反法西斯同盟国、战后初期的社会主义和帝国主义两大阵营、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美苏两极对抗是两极格局的典型史例。
历史上的两极,主要是两大对立的国家集团,而不完全是两个国家之间或某个国家单独与另一个国家集团之间的对立。此外,两极格局,从未形成为卡普兰所说的“牢固的两极”,即整个世界一分为二。在两极之外总有不从属于两大集团的其他国家存在,只是这些集团以外的国家由于各种原因所致,并未构成国际政治力量,从而使两极之间的相互作用成为一定时期国际格局的主要特征。
(3)多极格局。
即多种政治力量相互制约,各种政治力量在国际事务中各自独立、基本平等,相互之间不存在联盟或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这种格局类型与西方学者所说的“均势”模式、“分散的集团”模式、多极模式基本相同。如19世纪上半期的欧洲均势格局,一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制。
20世纪70年代以后,国际格局出现了向多极方向发展的趋势,即中、美、苏、日、西欧和第三世界这六大力量的竞相发展。当然,19世纪欧洲的多极均势,只是一种局部地区的格局状态,是一种不完全的多极格局。虽然五大国对国际事务的影响是决定性的,是当时国际社会的主要政治力量,但它对欧洲以外的美国和日本的影响是有限的。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大国分立,是在世界大战后的特定历史时期形成的,具有极不稳定的特点,很快被集团对立所取代,显示出明显的过渡性。战后,国际社会的发展,国家间相互作用的扩展以及全球性国际关系体系的形成,逐步为建立全球性的多极格局创造了条件。正在形成中的多极格局将具有全局性和稳定性的特征。
(4)两极多元格局。
这是一种由两极向多极,或由多极向两极的过渡性格局形态。在这种格局状态下,一方面存在着两大集团或阵营之间的对立,这种对立对整个国际体系的相互作用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同时存在着独立于两极之外的其他政治力量,这些政治力量不受两极之间关系的直接影响,能够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自身的独特作用。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格局特点,就表现为两极——美苏和多元——中国、日本、西欧和第三世界。真正的完全独立于两极之外的政治力量只有中国;西欧和日本与美国还是盟国,在政治上受制于美国;第三世界作为一个整体,具有重要的政治作用,但是过于松散。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