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如下图所示,主机H1与H2使用TCP/IP协议进行通信,H1与H2间的通信路径中有R1,R2和R3三个路由器,四段通信链路的MTU分别为1500,1024,512和1500字节。  回答下列问题。  (1)主机H1发送一个长度为1400字节的UDP数据包到H2。封装UDP数据包的IP数据报沿途需要分片,分片和重装分别发生在上图中哪些设备上?  (2)在下图所示IP报头字段中,哪些字段与分片和重装相关?  (3)主机H2使用HTTP协议从H1下载一个800M字节的文件,现代因特网的TCP如何探知H1至

题目
问答题
如下图所示,主机H1与H2使用TCP/IP协议进行通信,H1与H2间的通信路径中有R1,R2和R3三个路由器,四段通信链路的MTU分别为1500,1024,512和1500字节。  回答下列问题。  (1)主机H1发送一个长度为1400字节的UDP数据包到H2。封装UDP数据包的IP数据报沿途需要分片,分片和重装分别发生在上图中哪些设备上?  (2)在下图所示IP报头字段中,哪些字段与分片和重装相关?  (3)主机H2使用HTTP协议从H1下载一个800M字节的文件,现代因特网的TCP如何探知H1至H2的“路径MTU”以避免IP层的分片?  (4)计算机网络采用分层协议的组织方式,每层协议为高层提供相应的服务。简述UDP,TCP,IP和ARP协议提供的服务。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1)分析:当路由器准备将IP分组发送到网络上,而该网络又无法将整个分组一次发送时,路由器必须将该分组分片,使其长度能满足这一网络对分组长度的限制。IP分组可以独立地通过各个路径发送,而且在传输过程中仍然存在分片的可能(不同网络的MTU可能不同),因此不能由中间路由器进行重组。分片后的IP分组直至到达目的主机才可能汇集在一起,并且甚至不一定以原先的次序到达。
由图可看出,1400字节的IP分组满足H1-R1,但是不满足R1-R2,因此会在R1上进行分片,分片成小于1024字节的IP分组;此时也不满足R2-R3,将会继续在R2上进行分片;满足R3-H2,最后在H2上进行重装。
分片:R1、R2,重组:H2;分片是每个路由都可以的,但是重组只在目的端重组。
(2)与分片有关:标识、DF、MF、片内偏移量。
①标识:当一个数据报长度超过网络的MTU时,必须分片,此时每个数据报片都复制一次标识号以便能正确重装成原来的数据报;
②DF:只有当DF=0时,该IP数据报才可以被分片;
③MF:用来告知目的主机该IP数据报是否为原来数据报的最后一个片。当MF=1时,表示相应的原始数据报还有后续的片:当MF=0时,表示该数据报是相应原始数据报的最后一个片;
④片内偏移量:它指出较长的分组在分片后,某片在原分组中的相对位置。目的主机在对片进行重组时,使用片偏移字段来确定片应放在原始IP数据报的哪个位置。
(3)MSS是TCP数据包每次能够传输的最大数据分段。为了达到最佳的传输效能,TCP协议在建立连接的时侯,通常要协商双方的MSS值,并往往在TCP协议中用MTU值代替。通讯双方会根据双方提供的MSS值的最小值确定为这次连接的最大MSS值。一旦TCP数据过大,超过了MSS,在传输层会对TCP包进行分段,到了IP层的数据报肯定不会超过MTU,即可以避免分片。
(4)UDP,TCP,IP和ARP协议提供的服务分别如下:
①UDP:为应用层提供面向报文、无连接、不可靠的端到端的服务;
②TCP:为应用层提供面向字节、有连接、可靠的全双工的端到端的服务;
③IP:为传输层提供无连接、不可靠的尽最大努力交付的服务;
④ARP:实现IP地址到MAC地址的映射。
解析: 暂无解析
更多“问答题如下图所示,主机H1与H2使用TCP/IP协议进行通信,H1与H2间的通信路径中有R1,R2和R3三个路由器,四段通信链路的MTU分别为1500,1024,512和1500字节。  回答下列问题。  (1)主机H1发送一个长度为1400字节的UDP数据包到H2。封装UDP数据包的IP数据报沿途需要分片,分片和重装分别发生在上图中哪些设备上?  (2)在下图所示IP报头字段中,哪些字段与分片和重装相关?  (3)主机H2使用HTTP协议从H1下载一个800M字节的文件,现代因特网的TCP如何探知H1至”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