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金融监管理论的变革。

题目

试述金融监管理论的变革。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1)20世纪30年代以前的金融监管理论。20世纪30年代以前的金融监管理论主要集中在货币监管和防止银行全面挤提方面,讨论的焦点总是在于要不要建立以中央银行为主体的安全网,对于金融机构经营行为的具体讨论则很少。在1797~1825年的"金块论战"中,亨利·桑顿对真实票据原则提出质疑,要求对发行银行券进行集中监管。1825~1865年分别支持真实票据理论和桑顿理论的银行学派和通货学派继续围绕着真实票据理论进行争论,最后通货学派获胜,从而统一货币发行的中央银行纷纷成立。货币统一发行的权利赋予了中央银行及其他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者地位。中央银行的另一项职能就是建立全国统一的票据清算系统。但是,统一货币发行和统一票据清算之后,货币信用的不稳定问题仍然没有消失,许多金融机构常常由于谨慎的信用扩张而引发金融体系连锁反应式的波动。这样,中央银行以统一货币发行和提供弹性货币供给为特征的金融监管就逐渐转向了通过最后贷款人的职能稳定经济和金融方面上来。尽管在现在看来,这些已不算金融监管,但它们却为中央银行进一步自然地发展为广泛的金融活动的监管者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另一种值得一提的理论是以哈耶克为首的自由银行制度学派理论,他们不承认市场是有缺陷的,因而信奉金融业的自由经营原则。
(2)20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的金融监管理论。30年代的大危机提供了一系列证明市场不完全性的充分证据,金融监管理论从此建立在对市场不完全性的确认的基础上。外部性、垄断及信息不对称等于市场失灵,需要广泛、严格的政府金融监管。公共效益理论成为主流,在凯恩斯客观经济理论的影响下,传统中央银行的货币管制已经转化为货币政策并服务于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对金融机构具体经营行为的干预成为这一时期金融监管的主要内容。不过,值得一提的是,上述理论并不是惟一针对金融体系,在当时的理论研究中,如斯蒂格勒关于产业组织和政府管制理论的研究中,对金融业的管制是被当作与对电力、航空等行业的管制类似的情形,金融业的独特性很大程度上被忽略掉了。
(3)20世纪70年代至今的金融监管理论。70年代,自由化理论和思想在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破产的情况下开始复兴,金融自由化理论以金融压抑和金融深化理论为代表,主张放松对金融业的过度严格管制,特别是解除金融机构在利率水平、业务范围和经营的地域选择等方面的限制,恢复金融业的竞争,以提高金融业的效率。
现实中,金融体系效率下降,压制了金融业发展,金融自由化理论把这归罪于广泛、严格的金融管制;而且,金融监管作为一种政府行为,其实际效果也受到政府解决金融领域市场不完全性问题的能力限制。
可见,如果说20世纪30~70年代金融监管理论的核心是金融体系的完全优先的话,金融自由化理论则尊崇效率优先的原则。对此,我们可以从"矫枉过正"的角度来理解。显然没有任何一个金融自由化理论的支持者同意完全解除政府金融监管,就像当初自由银行制度学派所主张的那样,它们与主张政府干预者的观点差异也仅仅限制在干预的范围、手段和方式等并不算本质的方面,在这种情况下,金融监管开始转向如何协调安全稳定与效率的方面。
20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自由化理论也因一系列金融危机而受到普遍批评。但是,迄今为止还没有充分的证据证明金融自由化一定会导致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或者尚未自由化的金融体系就一定是安全稳定的;与此同时,在一些国家金融机构效率的提高和金融业的繁荣倒是提供了相反的证据。因此,金融理论在其普遍有效性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