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宗教世俗化具有“自我限制特征”

题目

为什么宗教世俗化具有“自我限制特征”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所谓宗教世俗化,就是宗教同社会,宗教组织同社会组织间的一种张力结构,是宗教赋予社会组织的超越意义的褫夺,是一种非神圣化或去神圣化。
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现当代社会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层面、意识层面的世俗化与宗教本身的世俗化,会引发“宗教有一天是否消失”的思考。通过考察我们认识到,世俗化不会导致宗教的消亡,反而宗教世俗化是滋生或再生宗教的土壤,因为宗教世俗化具有“自我限制特征”。
在现代经济活动中,自然界丧失了作为被崇拜对象的地位,转而变成被征服的对象。在此之前,宗教是包容整个人类生活的机构,使人类得以表述自己到达精神整体的渴望;而随着宗教这种包容机构的丧失,人类逐渐失去了精神寄托与归属感,产生孤独情绪,成为“上帝的陌生人”。其次,理性使人类增强了支配自然的力量,社会不断进步,物质不断丰富,但新的社会矛盾也层出不穷,因此导致了战争、经济危机、政治动乱;再次,人在一个官僚化的,非个人的大众社会里,会产生更加强烈的无助感和异化感,因此需要心灵的寄托。只要这些现象存在,会使社会各阶层的宗教情绪继续存在下去,因此宗教也会继续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讲,所谓“自我限制特征”,就是说随着宗教世俗化的进行,人们的宗教情绪不会消减,反而会继续存在甚至增强,使得宗教继续发展。
另一方面,导致宗教世俗化的科学,其本身也不断体现出人类理性的不确定性与局限性。只要人摆脱不了自然和社会的奴役状态,消除自身的有限性,宗教情绪就无法消失,宗教也会一直存在下去。